【脑电黑科技】用耳朵戴的 "隐形大脑记录仪",揭秘日常生活中的听觉注意力

为什么需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听觉注意力?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导航提示音突然响起,但你却没注意到。这种现象被称为 "注意性耳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传统实验室研究发现,当大脑专注于复杂任务时,对听觉信号的敏感度会下降。然而,实验室环境无法完全模拟现实中的动态干扰 —— 我们每天要在咖啡杯碰撞声、键盘敲击声、同事交谈声中做出反应。
在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中,首次使用移动耳戴式脑电图(ear-EEG)实现了6 小时日常办公环境下的连续监测,为我们揭开了动态环境中听觉认知的神秘面纱。
摘要
大多数关于听觉感知的研究是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这可能限制了其对实验室外复杂声学环境的普适性。本研究则采用完全移动的、基于智能手机的耳戴式脑电图(EEG)设备,在实验室外进行了超过 6 小时的长期记录,以最小化对参与者的限制来研究听觉注意力。12 名参与者完成了两种变体的 oddball 任务迭代:他们需要对目标音做出反应,并忽略标准音。快速变体任务(每 2 秒呈现一次音调,总时长 5 分钟)在早晨、中午和下午在受控条件下坐姿全神贯注完成;零星变体任务(每分钟呈现一次音调,总时长 160 分钟)则在早晚各进行一次,参与者正常进行办公室日常活动。研究同步记录并分析了脑电数据、行为数据(反应时 / 正确率)和运动数据(通过陀螺仪)。结果显示,无论是快速还是零星 oddball 任务,目标音均引发了预期的 P3 成分振幅增强。与零星任务相比,快速任务的漏报率更低且反应时更快。运动数据表明参与者在办公室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使用长期耳戴式 EEG 研究日常生活中听觉感知的可行性。
实验方法
01
参与者
研究招募了 12 名健康志愿者(7 女 5 男),最终 8 人有效(6 女 2 男)纳入分析,年龄范围 24-39 岁。
02
双任务设计——实验室与现实的桥梁
① 快速 oddball 任务(实验室/办公室场景)
要求参与者在受控环境下全神贯注完成,刺激间隔 500-900ms(平均 9 个目标 / 分钟),每次持续 5 分钟,分别于早、中、晚各执行一次。
② 零星 oddball 任务(真实办公场景)
刺激间隔约 56,200-61,200ms (平均 1 个目标 / 3.3 分钟),融入日常工作如打字、会议、午餐等,早晚各持续 160 分钟。

图 1. 实验装置与流程示意图。a) 脑电信号通过 cEEGrid 耳戴式电极采集,放大器固定于颈挂式耳机(兼作扬声器),智能手机控制刺激呈现并存储数据。b) 实验分为五个模块:模块 1、3、5 为快速 Oddball 任务(各 5 分钟,刺激间隔 500-900 毫秒),参与者分别在实验室(模块 1、5)和办公室(模块 3)静坐完成;模块 2、4 为零星 Oddball 任务(各 160 分钟,刺激间隔约 1 分钟),参与者可正常进行办公室活动。数据记录持续约上午 9 点至下午 3 点
03
实验装备——藏在耳朵里的“隐形”实验室
脑电采集系统采用 cEEGrid 柔性耳戴式电极(每侧 10 个 Ag/AgCl 电极),配合 SMARTING 24 通道放大器,采样率 250Hz (Serbia, mBrainTrain,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为该设备代理商),集成 3D 陀螺仪监测运动位移。信号通过蓝牙传输至索尼 Xperia Z3 Compact 智能手机,使用定制防误触系统(禁用物理按键 + 智能窗口盖)确保数据稳定。
刺激呈现与行为记录由 Presentation 软件控制,通过颈挂式耳机(开放耳道设计)呈现声音,同步记录触控应答数据。设备续航通过 2500mAh 充电宝支持,确保 6.5 小时连续运行。
数据同步采用 LSL 框架,实现刺激 - 行为 - 脑电信号毫秒级对齐,存储为 XDF 格式文件。
04
实验流程
设备佩戴包括耳部皮肤清洁、导电凝胶涂抹和 cEEGrid 固定,颈挂式耳机置于锁骨位置,智能手机固定于非惯用手小臂。
实验时序分为快速任务(09:00、12:00、15:00 各 5 分钟)和零星任务(09:10-11:50、13:30-16:10)。每次任务前进行 1 分钟校准(注视固定十字)和 3 分钟练习,零星任务中途强制休息 1 分钟(闭眼静息)。
任务执行时,快速任务要求坐姿专注应答,零星任务允许参与者正常办公(如打字、会议、午餐),但需避免危险动作(如持热饮)。

图 2. 完整实验装置示意图
05
数据分析
预处理流程包括 0.1-10Hz 带通滤波、ASR 伪影去除、坏通道检测与球面插值,随后分段提取 - 200~800ms 信号并进行基线校正。
运动分析通过三维加速度合成计算位移,基于实验室数据设定静止阈值(中位数 + 4×IQR),划分相对静止、轻度运动和显著运动状态。
统计方法采用 GLMM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行为数据(反应时:逆高斯分布;正确率:二项分布),LMM 线性混合模型评估脑电 P3 波差异(垂直双极通道 R2-R3 vs R6-R7,快速任务 212-412ms,零星任务 284-484ms)。
实验结果
01
行为学结果:一心二用的代价
① 快速任务表现
平均反应时:1.09 秒(标准差 0.06)
漏报率:3.5%(标准差 4.3)
解读:专注状态下,大脑能高效处理目标刺激
② 零星任务表现
反应时延长 0.83 秒(p<0.001)
漏报率升至 10.4%(p<0.01)
特殊时段:午餐期间漏报率高达 25%(因环境噪音干扰)

图 3. a 各实验块平均反应时间。b 各实验块平均漏报率
02
脑电信号:P3 成分的 "注意力指纹"
① 经典 P3 波:目标刺激在 250-500ms 引发显著正向波(图 4)
快速任务:P3 振幅增加 1.75μV(SE=0.31)
零星任务:P3 振幅增加 1.20μV(SE=0.33)
统计:均达到 p<0.001 显著性水平
② 关键发现
即使在分心状态,大脑仍能识别重要声音
标准刺激在零星任务中也出现微弱 P3 波,提示认知评估需求增加

图 4. 垂直双极通道的总平均 ERP 波形。a 快速 Oddball 任务;b 零星 Oddball 任务
03
运动数据:动态环境中的 "静止时刻"
① 位移阈值
基于实验室数据设定,位移 < 14 单位视为 "相对静止"
② 时间分布
75% 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包括电脑工作、会议)
显著运动时段:午餐往返(13:00-13:45),短暂起身活动(平均每小时 3 次)

图 5. a 各实验块位移分布。显示每个百分位数的位移值,位移越大表示运动越多。b 运动数据时间进程
讨论
1. 行为学结果的双重任务启示
研究发现,参与者在零星任务中的反应时延长 0.83 秒且漏报率增加 6.9%,这与双重任务范式的经典理论一致 —— 当大脑同时处理主要任务(办公)和次要任务(听觉检测)时,资源竞争导致认知绩效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午餐时段漏报率激增 25%,反映了现实场景中突发环境干扰(如食堂噪音)对注意力分配的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提示,未来研究需结合环境传感器数据(如声级计)进行多因素分析。
2. 脑电信号的生态效度验证
P3 波在两种任务中的显著差异证实了耳戴式 EEG 在复杂环境中的有效性。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刺激在零星任务中出现微弱 P3 反应(1.63μV),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间隔削弱了经典 Oddball 任务中的习惯化效应,导致每个刺激都需要重新进行认知评估。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实验室研究的假设 —— 即高频重复刺激能自动引发注意捕获,而现实场景中偶发声音的识别可能依赖更主动的记忆比较过程。
3. 运动数据的方法论意义
陀螺仪监测显示,参与者 75% 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位移 <14 单位),这为移动脑电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即使在开放环境中,仍可获取高质量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显著运动时段(如午餐往返)的位移值(均值 22 单位)仍低于传统实验室设定的伪影阈值(通常> 50 单位),这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流程(如强制休息),可有效规避运动干扰。
总结
研究首次实现了 6 小时连续耳戴式 EEG 记录,验证了 cEEGrid 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结果证实,利用移动耳电技术开展长期听觉注意力研究具有可行性,彰显了实验室外实验的巨大潜力。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将经典实验室范式迁移至现实场景时面临的技术、流程及方法学挑战,为深入理解日常情境下的听觉感知机制奠定了基础。
一家科研设备供应商及科研技术服务公司,公司致力于为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及运动领域研究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及后续技术服务。我们的产品线涵盖了近红外脑成像系统、便携式脑电设备、生理多参数仪器、眼动仪、电刺激设备、生物力学跑台以及自行车训练台等领域,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科研工具
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秉承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现已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深圳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兵器集团兵器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超过五十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完备的产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