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 iTBS/fNIRS 技术揭示左侧 DLPFC 对 iTBS 的血流动力学响应

本研究“Investigating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iTBS of the left DLPFC: A concurrent iTBS/fNIRS study” 于2025年2月发表于国际顶刊《Brain Stimulation》(IF=7.6),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 Adam W.L. Xia, Minxia Jin 和 Bella B.B. Zhang等人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摘要/研究介绍
经颅磁刺激(TMS)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但刺激期间的实时神经活动变化一直难以捕捉。香港理工大学团队首次通过多通道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同步监测间歇性 θ 波爆发刺激(iTBS)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时的血流动力学响应,并探索个体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
参与者与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设计,纳入 20 名右利手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 25.65±4.85 岁,男女各 10 人)。参与者需完成 3-15 次 iTBS/fNIRS 同步实验(间隔≥48 小时),共收集 157 次有效数据。排除标准包括精神疾病史、TMS 禁忌症及药物依赖等。

图 1. 实验设计示意图

同步iTBS/fNIRS技术

① 间歇性 θ 波爆发刺激(iTBS)
采用标准 iTBS 协议:20 串 θ 波爆发(每串 10 个 50Hz 脉冲,间隔 5Hz),共 600 脉冲,持续 3 分钟。刺激强度为 90% 静息运动阈值(RMT),通过 TMS 导航系统(LOCALITE)精准定位左侧 DLPFC(MNI 坐标 - 38, +44, +26)。RMT 通过刺激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1)确定,确保诱发至少 50μV 的运动诱发电位。
② 近红外光谱(fNIRS)监测
使用 NIRxBorealis 系统,785nm/830nm 双波长,6.26Hz 采样率((NIRx Medical System,南京尖创科技为该设备代理商),通过 21 个标准光极(13 光源 + 8 探测器)形成 28 通道(3cm 间距),覆盖双侧前额叶。8 个短距探测器(8mm)用于去除浅层组织干扰。信号采集分为刺激前、中、后各 3 分钟,参与者需闭眼静息以减少运动伪影。

图 2. fNIRS 光极与通道布置。a) 光极设计。b) 标准通道位置
③ fNIRS 数据处理
预处理:排除低质量通道(信号范围 500μV-1V),短距回归(SSR)去除浅层干扰。
独立成分分析(ICA):分离并移除 TMS 诱发的瞬时波动成分及低频呼吸伪影(40-60 秒 U 型波)。
信号优化:小波降噪(α=0.1)、低通滤波(0.09Hz 截止)及基线校正(刺激前均值)。

个体差异变量

个体间因素:首次实验评估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及 NEO-FFI 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个体内因素:每次实验记录情绪(I-PANAS-SF 量表)、咖啡摄入、睡眠效率(Fitbit)、认知任务表现(SART 和 3-back)及体力活动水平(IPAQ-SF)。

统计分析

重复测量 ANOVA:比较刺激前 / 中 / 后血流动力学差异。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纳入年龄、性别等 16 个变量,随机效应为参与者截距与斜率,固定效应采用 AR1 协方差结构。
多重校正:Bonferroni 调整(p<0.025),效应量计算 Cohen’s f²,R 语言模拟验证模型稳健性。

研究结果
iTBS刺激期间及后效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① 刺激侧 DLPFC
脱氧血红蛋白(HbR)在刺激期间显著升高,刺激结束后恢复至基线水平。氧合血红蛋白(HbO)虽整体存在波动(p=0.042),但经 Bonferroni 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
② 对侧 DLPFC
HbR 在刺激期间和刺激后均显著下降,提示远程神经抑制效应。HbO 无显著变化。

图 3. 刺激侧与对侧 DLPFC 在 iTBS 刺激前、中、后的血流动力学响应

个体差异因素对iTBS诱导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① 人口学因素
年龄:年龄每增加 1 岁,刺激侧 HbR 反应增强 0.033 μM・mm(β=0.033, p=0.0047),表明皮层兴奋性随年龄增长更敏感。
性别:男性 HbR 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女性,同时 HbO 下降更明显,可能与激素水平或皮层结构差异有关。
教育年限:教育年限每增加 1 年,HbR 反应减弱 0.094 μM・mm,提示认知储备可能调节神经可塑性。
② 心理与生理因素
宜人性人格特质:得分每升高 1 分,HbR 反应减弱 0.013 μM・mm,可能反映情绪调节能力对神经活动的抑制作用。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水平每升高 1 分,HbR 反应减弱 0.032 μM・mm,表明即时心理状态影响刺激效果。
其他因素:咖啡摄入、睡眠效率、体力活动等未显示显著影响。

图 4. iTBS 诱导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个体差异因素

讨论
01. 局部和远程血流动力学响应
本研究首次揭示 iTBS 刺激期间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脱氧血红蛋白(HbR)显著升高,而对侧区域 HbR 在刺激后持续下降。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神经激活必然伴随氧合血红蛋白(HbO)升高。刺激侧 HbR 升高可能反映两种机制:代谢抑制(iTBS 直接降低局部代谢活动,减少氧气消耗)或血管直接激活(TMS 同时作用于神经元与血管系统)。对侧区域的 HbR 下降提示远程抑制效应,可能通过前额叶 - 顶叶网络或皮质 - 皮质下通路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与 Chang 等(2024)的 fMRI 研究存在差异(BOLD 信号升高),推测可能与刺激强度(本研究采用 90% RMT vs 80% RMT)或技术特性(fNIRS 对浅层皮层更敏感)有关。
02. 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
个体差异对治疗响应的显著影响表明,年龄、性别、教育及人格特质可能通过不同生物学机制调节血流动力学变化:
年龄:皮层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增强刺激穿透性,导致 HbR 反应增强。
性别:男性皮层 - 头皮距离更近,睾酮水平可能促进神经可塑性,而女性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减弱反应。
教育年限:高教育群体可能通过更高的认知储备(如谷氨酸 / GABA 平衡)抑制过度激活。
宜人性人格特质:高宜人性者情绪调节能力更强,可能通过前额叶 - 边缘系统连接抑制过度激活。
积极情绪:即时心理状态影响神经活动,提示需在患者情绪平稳时进行治疗。
总结
本研究在单次治疗层面揭示了临床间歇性 θ 波爆发刺激(iTBS)的神经机制:刺激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脱氧血红蛋白(HbR)在刺激期间显著升高,而对侧区域的 HbR 在刺激期间及后效期均呈现下降趋势。此外,研究强调在探索 iTBS 对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时,需充分考虑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宜人性人格特质及积极情绪(PA)等个体因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