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 | 第一届自然情景下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探索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第一届自然情景下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探索研讨会

 

 

 

 

由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一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应用研讨会将于2025年5月10-1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

 

近红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检测手段,利用近红外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性和特异性吸收特性,实现对人体内部生理信息的无创检测。在脑科学领域,它主要通过检测大脑皮层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为研究大脑功能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且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方法。如今,该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以及发展科学等领域大显身手,助力科研人员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已然成为脑科学研究的得力工具。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业内权威专家、学者以及科研工作者,搭建一个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优质平台。我们期望通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剖析技术难题,从而推动自然场景下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跨学科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这一前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脑科学研究与人类健康事业 。

 

尖创科技诚挚欢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参会,我们期待与您共话脑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未来图景。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NIRx Medizintechnik GmbH

 

二、会议地点和日程

 

 

 

 

1. 地点:上海

 

2. 日程(具体地点、日程见后续会议通知)

 

三、会议特邀嘉宾

 

 

 

 

特邀嘉宾简介

 

(排名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不分先后,名单持续更新中......)

 

Chu Baocheng, a distinguished biomedical imaging expert with a robust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e holds a Bachelor of Medicine fro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 PhD from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and completed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here he currently serves as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Molecular Imaging Center. Dr. Chu’s research focuses o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intracranial/extracranial plaque imaging and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His contributions include over 60 SCI-indexed publications, more than 80 conference abstracts, multiple keynote addresses at global forums, five authored monographs, and three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awards. 

丁柯雅,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神经信息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神经认知发展与多模态评估,以近红外技术为专长,结合眼动、行为,从多角度多领域关注儿童发展,具体包含留守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数字成瘾幼儿的神经机制、亲子互动/师生教学超扫描的神经机制研究等。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幼儿发展及其神经机制提供认知科学证据。研究成果在Psychophysiology、Cerebral Cortex、Development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1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

范诗琪,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水路交通安全与人因工程研究,曾参与欧洲研究理事会项目(ERC)、创新英国项目(Innovate UK)、欧盟玛丽居里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ESI全球前1%高被引3篇。目前为英国国家工程局注册工程师CEng、注册轮机工程师 CMarEng、英国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IMarEST 成员、欧盟玛丽居里校友 MCAA、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智能水运系统技术委员会秘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2024年作为唯一中国教授受邀前往国际海事组织IMO总部参加会议并做报告。

蒋长好,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心理方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康复心理学分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儿童青少年脑发育、老年人脑健康的关系及高水平运动员的脑功能评估及大脑神经调控。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项目、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重要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NeuroImage》、《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兼任多个SSCI/SCI期刊的编辑或审稿人。

李晖,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大主任(特聘),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2023年脑科学项目管理组专家成员。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应激对母婴心理健康、依恋行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内首建一套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运动,音乐,语言训练等干预体系及脑功能发育评估技术。研发《婴幼儿行为观察和早期干预》技术在国内80余家单位应用。开设心理门诊,对儿童及青少年行为障碍(焦虑、抑郁、恐惧、抽动及多动等情绪及行为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及家庭系统化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系列项目30余项,主编《新生儿学(英文版)》《婴幼儿照护学》教材 2 部,发表SCI 收录论文 80 余篇;参与中国《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撰写,参与国际《0-3岁行为紊乱评估指南》修订。

刘涛,名古屋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多项省部级人才计划。研究兴趣为利用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创业决策、人机决策、数智文创、团队协同的微观基础,先后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8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例如Long Range Planning (ESI高被引)、Neuroimage、 Psychology & Marketing、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和《心理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合著教材1部《神经创业学—脑科学塑造创业思维》。担任中国经济技术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专家库专家、《科技创业月刊》首届青委会委员。

卢春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方向为语言交流和人际互动以及教育神经科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dvanced Sci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先后担任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协会通讯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专委会理事等。

卢克龙,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入选温州市瓯江青年社科学者,温州医科大学优青培养工程。主要采用行为实验范式和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等技术的单/群体神经成像范式,探究群体创新或个体创新思维的认知神经基础,为指导和培训个体或群体创新思维提供多层次的科学证据。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相关成果已发表在 Psychological Review、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NeuroImag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 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共计30余篇,被引900余次,h指数达16。担任Heart and Mind 刊物编委,Nature Human Behaviour, PNAS 和《心理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牛海晶,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2026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大会共主席(中国澳门召开)。国际神经影像期刊Neuroimage(神经成像领域 SCI 期刊:1区TOP)副主编,国际发育期刊 Developmental Science(心理学SCI期刊:1区TOP)编委。2006及2009年在天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功能检测和干预研究。截止目前,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t Review、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NeuroImage、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Cortex、Cerebral Cortex以及Optics Letter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数据分析软件著作权3项。2018年作为特邀报告人(invited speaker)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大会做“静息态近红外脑网络研究”综述报告;2021年受SfNIRS学会邀请共同担任第一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协会网络会议执行主席。

潘亚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与精神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双博士学位,2019-2021年期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教育神经科学、社会学习、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Lancet Psychiatry、Advanced Science、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等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获评2023年度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学术新星 (APS Rising Star)。

袁振,澳门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袁振教授在脑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一流国际广泛认可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sychiatry、Research、Microbiome、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Psychological Medicine、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Neurophotonics等脑科学杂志发表高质量SCI杂志论文300余篇。他的 google H-index 为 57 ,总引用数为11000。袁振教授现任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编委,BMC Medical Imaging和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高级副主编, 是美国 OSA 和国际 SPIE 高级会员 ,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常务委员,澳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副主席,中国解剖协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获得中国光学重大成果奖,主持各类国家、省部级项目18项,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件。

邹立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7年获美国春田学院(Springfield College)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C类人才。心理学院“运动与脑心健康(Body-Brain-Mind Laboratory)”课题组负责人, 在上述领域研究经历丰富、建树卓越,已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100余篇,包括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顶级期刊论文(Nature Human Behaviour、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Advanced Scienc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部分成果获《中国教育报》头版及教育部网站转载,并被世界卫生, 组织政策报告多次采用,连续进入2022-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国际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科学学会创始成员(Founding membe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ercise Neuroscience)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SSCI: JCR一区),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SSCI:JCR一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SSCI:JCR二区),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SSCI:JCR一区)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SSCI:JCR二区) 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张明明,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认知、合作、决策、教学互动中多人脑同步的神经机制研究。已在NeuroImag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Human Brain Mapping、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Cerebral Cortex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并担任Neuroimage, NPJ science of learning, Cerebral Cortex、Brain and Cognition、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等SSCI/SCI期刊审稿人。

 

 

四、讲席科学家奖

 

 

 

 

研讨会会议期间将颁发五位尖创科技讲席科学家奖。

 

五、会议报名及联系方式

 

 

 

 

1. 报名方式:请于2025年4月30日前下载参会回执并填写参会人员信息,发送至会议邮箱 junya@jc-toptech.com完成报名(参会回执见附件1)。

注意:本次会议不收取报名费,会议食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2. 会议邮箱:junya@jc-toptech.com

联系人:张君亚:18864250754、许雪寒:18555353327

如有任何疑问,请与会议负责人联系。

 

附件1 参会回执.docx

 

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家科研设备供应商及科研技术服务公司,公司致力于为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及运动领域研究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及后续技术服务。我们的产品线涵盖了近红外脑成像系统、便携式脑电设备、生理多参数仪器、眼动仪、电刺激设备、生物力学跑台以及自行车训练台等领域,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科研工具

 

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就专业的行业品牌,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服务。

首页    公司新闻    会议通知 | 第一届自然情景下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探索研讨会通知(第一轮)